重生之我为书狂

作者:天下第一白

  世界上著名的交响曲有哪些?

  哪怕对于交响曲不太了解的人,或许这个时候也能说出一两首:西班牙斗牛曲,匈牙利舞曲……这一些。而更为专业的则会给你例出几十首:结婚进行曲,小星星变奏曲,即兴幻想曲,查尔第五交响曲,教皇进行曲,还有比较大众的摇篮曲……这一些都是这个世界最为古典,也最为优美的交响曲。

  而现在,这个世界多了一首著名的交响曲。

  是的。

  在肖伯的邀请之下,燕京音乐学院学子的演出一举成名,震撼全场。

  而令这一些学子成名的交响乐,便叫做梁祝。

  这是一首来自东方的音乐。

  这也是一首来自古老华国的乐章。

  这是50多年以来最为伟大的交响乐。

  奥地利国家报如此发表了他们的评论,在评论中,奥地利国家报表示:“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,也是世界交响乐的中心。只是,近半个世纪以来,全球乃至维也纳也没有太多经典作品问世。人们对于古典音乐的欣赏,一直是怀旧着100多年前的作品。直到今天,半个世纪过去,一首梁祝的出现,再一次的展现了古典音乐的魅力。”

  “恭喜维也纳,但我们却应该更为恭喜华国。”

  法兰西帝国表示:“我们恭喜纳也纳,因为维也纳再一次的给我们带来了一首经典。但我们更应该恭喜华国,因为梁祝出至于华国,出至于东方那一个礼仪之邦。”

  “这是东方文化的胜利。”

  英格兰报亦是写着大红标题评论:“梁祝脱胎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,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。同样,梁祝这一支乐曲也如故事一样那么的完美。整篇作品除了向人们展现东方人特有的高超创作技巧之外,更为令人为之痴倒的是东方文化完美的融入音乐之中。”

  “今夜无人入眠。”

  美利坚bbs报评价:“就让梁祝陪我们渡过这一个漫长的夜晚吧……”

  几乎是全球媒体,都被这一首曲子给征服了。

  不过,这一些报导都不算什么。更为身体力行的则是那些话剧演员,在他们得知梁祝这一支交响乐轰动全球之后,他们立即采用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版本,为观众上演了西方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。而不少影视公司则已经打算,准备开拍梁祝,甚至好莱坞大导演“米诺”亦无比兴奋的表示对于梁祝的兴趣。

  当然,这都是国外。

  相对于国外,当梁祝轰动维也纳金色剧院之时,整个华国暴发出来的热情比之国外还要来得狂热。

  “我靠,梁祝震撼维也纳。”

  “妹呀,我看到了什么,我是不是出现错觉了。”

  “老婆,你拧我一下,看看我是不是在做梦?”

  看着媒体报刊上面播放的新闻,所有华国人全都震得有一些痴呆。

  他们虽然不是音乐界的人士,甚至他们对于音乐完全是一窍不通……但这有什么关系呢?他们知道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就可以,而梁祝轰动梁也纳金色剧院,这样的新闻,他们都已经不知道用什么形容词来感慨。

  给力?

  强大?

  佩服?

  还是膜拜?

  不管了,反正能形容自己五体投地的佩服词语全都用上吧。他们知道,如此新闻哪怕自己用所有的词语都没有过错。

  “尼玛,果然够牛,燕京音乐学院的学子,你们简直就是我的偶像呀。”

  “是呀,谁说中国没有自己的交响乐,谁说华国是交响乐的沙漠,哈哈哈,梁祝一出,连这一些西方人都给震撼住了。顶燕京音乐学院,你们为我们华国争了一口气。”

  不少看客在顶了梁祝之后,又一次狠狠的赞美了一翻燕京音乐学院的一众学子。

  不过,就在他们赞美之余,一些知道真相的网友却是暴出了更重的大料。

  “你们呀,夸了这么久,连正主是谁都没有搞清楚,真是杯具。”

  “哈哈哈,看得我也乐死了,燕京音乐学院的那一些学生固然应该表扬,但真正的功臣却不是他们。”

  “难道你们连梁祝是谁写的也不知道吗?”

  “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梁祝的作曲人是谁吗?”

  “难道你们没有看到凡尘先生在微.博上更新的音乐吗?”

  当一众粉丝揭开真相之后,华国又是陷入了一片疯狂。

  “我曰,原来是凡尘先生。”

  “啊啊啊,啊啊啊,我早该想到的,我早该想到的。”

  “凡尘先生,请收下我的膝盖。”

  “哈哈哈,哈哈哈,我就知道是凡尘先生,不过话说,那些西方人拿凡尘先生的剧本演话剧,要不要收版税呀?”

  “好吧,凡尘先生,我错了,我不应该说您不如黄一凡,我不应该如你在黄一凡之下。以您现在的功力,完全有资格与黄一凡叫板呀。”

  “低调才是最为牛逼的炫耀,凡尘先生这般低调的作风,我龙傲天服了。”

  “我赵日天服了。”

  “我狂霸吊服了。”

  “我叶良辰也服了。”

  ……

  梁祝火爆的同时,黄一凡笔名凡尘也收到了来自国内几百家媒体的采访邮件。不过,大都数媒体的采访黄一凡都推掉了,只留下青年报与央视这几家比较权威的媒体。

  “您好,凡尘先生,很喜欢您的梁山伯与祝英台,也很喜欢您创作的交响曲梁祝。”

  采访自然是文字访谈。

  “谢谢,不过,梁祝我只创作了主旋律,剩下的是燕京音乐学院的学子完成的。”

  “凡尘先生您太谦虚了,我们能向您提几个问题吗?”

  “当然可以,请问。”

  “还是先来说说您之前写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吧,当时您怎么会想到写这样的剧本?”

  “怎么想的我也不知道怎么说,我觉得这个故事应该可以感动人,也就写了。”

  “也就是说,这个故事是完全虚构,您凭空想像出来的?”

  “也不算是完全虚构吧,可能历史当中并没有梁祝这样的故事,但历史当中是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的。”

  “咦,历史当中有这两个人吗?”

  “是的,不过他们并不怎么出名,不细查可能并不能查找到。祝英台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侠女,她劫富济贫,深受民众爱戴。有一次他去马太守家盗银,不幸被马太守家儿子马文才发现,死于乱刀之下,后来民众便将祝英台厚葬。”

  “没想到祝英台还是一位侠女,那马太守家的儿子马文才也就引用到了梁祝里面了?”

  “是的,所以马文才也是反角。”

  “那么,凡尘先生,刚才您提到祝英台,那梁山伯在历史当中有记载吗?”

  “也有记载,梁山伯是明朝时候的一位县官。”

  “这个……等等,凡尘先生,我怎么好像没有听懂。刚才您说的梁山伯是明朝时候的县官?”

  “对呀。”

  “可是,凡尘先生,之前您说过祝英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呀。南北朝在唐朝之前,更是远远的早已明朝,我历史不太好,这里的时间应该相差1000多年了吧。”

  “哈哈,你也很谦虚,您的历史很好,没错,的确是相差了1000多年。”

  “那既然相差了1000多年,那怎么梁山伯与祝英台会在一起,这中间的跨度实在是太大了。”

  “这个问题提得好,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因。”

  黄一凡解释说道:“刚才说到梁山伯是明朝时候的县官,他为官清廉,一生未娶,也没有儿子。他死时入葬的时候不小心挖出了一块墓碑,而这块墓碑便是1000多年前祝英台的墓碑。因为知道祝英台是一位侠女,所以帮助下葬的人不忍心拆掉祝英台墓。可是,不拆的话将梁山伯选择在别的地方入葬又不太合适。最后一众人士商量了一下,觉得两人一位是侠女,一位是清廉的县官,缘份天定,就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合葬在一起……”

  “哇,没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这么一段美丽的传说。”这位读者听得都有一些痴了:“也正因为这两人合葬,所以凡尘先生才以此故事为基础写出了梁祝。”

  “是的。”

  黄一凡点了点头:“不过,合葬的故事是真的,但化蝶是没有的,我夸张了一些。”

  “不夸张,不夸张,凡尘先生,这一点儿也不夸张。”

  记者连连说不:“恐怕是所有人都期望这一对如此相爱的男女能够化蝶真正的在一起,而您最后的一笔化蝶,则是不朽的魅力。”

  说完,记者内心又一次的对于黄一凡感到深深的敬佩。(未完待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