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妹妹是偶像

作者:赵青杉

   (防盗章节,正文六点二十更新)(防盗章节,正文六点二十更新)(防盗章节,正文六点二十更新)(防盗章节,正文六点二十更新)(防盗章节,正文六点二十更新)(防盗章节,正文六点二十更新)(防盗章节,正文六点二十更

  吃过晚饭,苏虞兮先告了辞,苏巍澜看着这个堂妹如皎月般的背影若有所思,本来是想说服她帮助自己,重新回到“偶像计划”的,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她说服,股票下跌是正常现象,非他之过,也只能苦笑两下。

  柳花茗从窗户里看见苏虞兮走远,忍不住问道:“你妹妹说的那只股票能买吗?”

  苏巍澜“呵呵”一笑,颇为自豪的说道:“放心买吧,真要亏了,我赔双倍给你........”

  柳花茗挽着苏巍澜的手,语气甜蜜的说道:“我才不要你赔呢.......真要亏了,你连续陪我两个晚上,我就满足了.......”越是在有钱人面前你就越要表现的不在乎钱,越是在有权势的人面前,你就越要表现的不畏惧权势,这是柳花茗混迹尚海上流社会一段时间的总结,不能不说她还是很有称为交际花的潜质的。

  而苏虞兮在回去的路上,在考虑的是如何加速华夏唱片业的死亡,可以说程晓羽的突然崛起强行替华夏唱片制造了一个**,也为华夏唱片业的衰败至少延续了两三年的时间,可以苟延残喘一下。

  如果剥开程晓羽一个人创造的销售数据(毒药+偶像计划+罪恶王冠),其实华夏唱片的实体销量已经比曾经的顶峰2007年的销量,减少了百分之九十六。

  只是唱片业内部的人士并没有意识到辉煌已成过往,唱片已经马上就要被网络挤压到了历史的墙角,光看大数据唱片业似乎没有任何问题,但经过程晓羽的提示,苏虞兮才通过触目惊心的数字发现“唱片”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时代宠儿已经在慢慢的走向迟暮,甚至步向了死亡的命运之路。

  唱片业作为“舶来品”早年在华夏并没有形成规模,起初还只是在华夏录音,在国外制作完成唱片。直到上世纪30年代,随着唱片在国内的普及,逐渐形成了“新索”、“胜利”、“大中华”三大唱片厂牌以及十几家小型唱片公司的体系。

  1979年,太平洋影音公司正式成立,标志着我国唱片业进入音像时代,经过不过短短十多年发展,300多家音像出版单位、数百家复制生产厂家、10余万家销售商平地而起。这时候新索唱片公司、橙天唱片公司、上河唱片公司等新崛起的唱片公司相继在华夏做得风生水起,华夏的唱片业开始腾飞。

  但时至今日,音像出版单位不增反减,CD生产厂家也只剩下了十多家比较大型的厂家,销售商更是只剩下了少数大型连锁店,当然这是商业趋势。

  可华夏无人注意,就在今年年初,经历了二十年的运营,美国最大的音像连锁商店,千禧音乐(MillenniumMusic)正式对外宣布,不仅要裁员,还要关闭三分之二门店,将主要销售阵地转移网络上面,并计划持续减少门店数量。

  而曾经随处可见的华夏的私人音像店,具数据显示也在缩减,但私人音像店只占华夏音像店的一小部分,因此并不具备参考意义,而国有的大型连锁音像店,他们暂时还亏的起........

  苏虞兮从美国音像行业的逐步衰退,已经看到了程晓羽所预计的唱片业的未来,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,首先她要做的就是把新发的这张“偶像计划”的专辑销量打到历史最低点..........

  苏虞兮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,却也没有忽略她最在乎的问题,程晓羽在监狱里,实际上是脱离了她的掌握的,当然她不是没有想过,但如今媒体如此发达,加上程晓羽又是重点关照对象,并且许沁柠还在东京,她自然不怕程晓羽又会神秘消失。

  ........

  而此刻伊集院静美也展开了自己的营救计划,当所有人都在想着走法律途径解决程晓羽的问题的时候,许沁柠想到的是保外就医,并打了电话给伊集院静美,问有没有办法,多少钱不是问题,伊集院静美只是叫许沁柠别急,她作为一个准霓虹皇族,想的却是另外一条路,通过舆论来推动天皇发布“特赦令”。

  根据《霓虹宪法》第一十六条,天皇有权大赦、特赦以及减刑,但光凭借她做说客分量不够,必须有民意支持。

  前些日子关于程晓羽纪录片的播放给他赢得了不少口碑,但这远远不够,此时还要把程晓羽在法庭上营造的死不悔改的负面形象扭转过来,让他成为一个英雄才行。

  伊集院静美心中早有腹稿,说起来她欣赏的就是程晓羽这种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的精神,这种精神也是霓虹贵族和武士道一直所推崇的精神。

  伊集院静美找关系在霓虹风气最自由的《朝日新闻》上发表了一篇名叫《君子如‘羽’》的文章,这篇文章被刊登在了最红的板块《新闻视点》,又因为是准太子妃写的,因此引发了霓虹民众对程晓羽的“玉碎”精神的大规模讨论。

  文中写道:“去年十月份,我第一次见到了晓羽君,很多人费解他为什么会来到霓虹,我其实也很想知道这个答案,于是苦苦纠缠了数个月,花了无数心思,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次专访,前些天他的案子尘埃落定,无论在华夏还是霓虹,对于判决都各持一词,在这里我不想讨论这个判决是否公正,我只想说说我心中的程晓羽,和他所秉承的“玉碎精神”。

 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,程晓羽的官司早已通过互联网传遍了世界。但令人奇怪的是,与去年主流媒体的“骂声如潮”相比,今年判决前后媒体的反应却是出奇地‘平静’,众人只在意他该不该被判刑,然而在网上在报纸,没有人讨论程晓羽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,而无论在报纸还是网络,你几乎找不到一篇像样的评论。

  一是,因为这场官司时间拖得太久,原来喜欢批判程晓羽的“右派”,骂人的激情已冷。

  二是,因为大多数人对程晓羽根本不懂。不仅那些逢华夏必反的“右派”看不懂,就连我身边的大多数普通看客也是一头雾水,他们不懂程晓羽到底在坚持什么,他为什么死不认错。

  (未完待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