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之神级学霸

作者:志鸟村

  “魏教授,你好像有多篇文章用到了大肠杆菌,你对蛋白与延长因子的相互作用有研究吗?”

  “给特异性抗体和目标化合物结合,还是有点冒险吧,蛋白复合物沉淀怎么处理?”

  “分离纯化是简单了,凝胶电泳和质谱联用,鉴定的时候怎么处理数据?”

  杨锐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。

  不像是魏教授等国内研究者,杨锐清楚的知道什么问题难以回答,什么问题超难回答,什么问题到30年后还无法回答。

  相比之下,魏教授等人还没有跟上80年代的研究成果,北大能买的期刊就那么多,现在也不像是以后,有方便的网络可以使用,不是天天泡在图书管理的家伙,随便漏掉几百篇论文,然后一口气落后前沿技术一两年都不奇怪。

  当然,如果是自己的研究领域,多数人还是不会漏掉太多论文和研究进展的。

  但是,魏教授和富教授,或者说,在场诸人都没有做相互作用蛋白的,毫无准备之下,一些问题回答不出来,也实属正常。

  一些问题回答不出来,意味着一些问题是回答出来了。

  如果是平常的会议讨论,这就是正常成绩。

  但这显然不是平常的会议讨论,特别是杨锐依旧是学生的身份,更是令人倍感尴尬。

  富教授就极为尴尬。

  他可不知道杨锐还藏着30年后回答不出来的陈年老问题,现在,光是听着杨锐的声音,富教授内心就已经崩溃了。

  你一个大一的学生,整天没事,不能陪女同学说说话吗?你脑袋里装那么多东西,你不累吗?

  问答只进行了十多分钟,富教授就闭口不言了。

  一方面是没办法回答了,另一方面,是富教授的心情压抑。

  一直以来,他都是以年轻有为的身份出席北大各种会议的,30多岁破格提拔的副教授,在现在的大学颇为难得。

  然而,杨锐的表现,却让富教授有种见了鬼的感觉。

  实力不济什么的,向来是让天才抑郁的主因。

  富教授不说话了,杨锐也不在乎,反正,会议厅里还有人对这个问答环节感兴趣。

  对大多数人来说,尴尬主要集中在开始的几个问题上,之后,杨锐的强势表现和学术水平,悄无声息的消弭了这份尴尬。

  几个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副教授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其中。

  教授们都干坐着,并不准备回答问题,以免丢脸程度增加。

  杨锐慢慢的放慢了问题的节奏。

  再次问出一个化学交联法的小问题以后,杨锐向蔡教授笑着点了点头。

  “这个意思,是说我们及格了吗?”副教授许正平突然问了这么一句出来。

  漫长寂静三秒钟,继而是哄堂大笑。

  唐集中更是笑的前仰后合,指着许正平道:“说的好,要我说,你能得70分。”

  被学生考校了的教授和副教授们,主要是副教授们,或者面现无奈,或者也悄然笑了起来。

  杨锐莞尔,他上下打量了一下许正平,在之前的问答中,许正平的表现属于中上水平,对杨锐来说,这就足够了。

  一次测试不能说明问题,科研本来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。

  杨锐想了一下,直接问了出来:“许教授,你愿意加入我的实验室吗?”

  “加入”是个很明确的词。

  会议室内的笑声陡然消失。

  富教授斜眼看了看杨锐,心想:真敢啊!

  许正平犹豫了一下,道:“我考虑一下吧。”

  没有明确的拒绝,对杨锐来说是个好答案,稍微有点出乎大家的意料,但也没有出乎太多。

  “好吧,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。”蔡教授有点意外于杨锐的锋利,而会议的结果也在他的意料之外。

  虽然准备要建立一个新的实验室了,但具体的组成,蔡教授并不想现在就决定。

  杨锐很能理解的站了起来。

  声望都是论文和成果刷出来的,欧美国家也普遍认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不靠谱,但是,只要有真本事,一篇篇的论文完全可以遮掩住年龄的劣势,甚至让劣势变成优势。

  比如说李政道,中国出生,西南联大毕业,29岁成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正教授,是这所常青藤大学200多年以来最年轻的正教授,最终,还是在种族歧视严重50年代末,以年仅31岁的中国人身份,获得诺贝尔奖。同时获奖的还有35岁的杨振宁。

  他们的声望,自然不可能靠华裔血统或者年龄得到,只能是完胜他人的论文。

  杨锐也不准备用嘴皮子获取利益,研究成果才是实验室组成的决定性因素。

  离开实验室,杨锐是马不停蹄的开始做实验。

  而且是在唐集中实验室内做实验。

  唐集中目前拥有的两个实验室,凝胶实验室和电泳实验室都是主要研究蛋白质的实验室。

  杨锐要做的相互作用蛋白,比纯粹研究蛋白要前沿一些,但那更多的是思想和选题的不同,就基础条件来说,唐集中的实验室还是相当不错的。

  杨锐找到贺全贵,首先填写和申请自己的实验室时间。

  唐集中这种有资格申请国家级的实验室,不仅助教和实验狗也忙着做实验,外实验室的老师也有借用的。

  借出去的时间自然是不好的时间,即使如此,杨锐也得保证自己的时间与别人不冲突。

  一口气划拉了两百多个小时的时间,杨锐将人聚拢了起来,道:“我要做几个新实验,谁愿意做助手的……”

  从贺全贵到不认识的新人,通通把手举了起来。

  “你们都不知道是要做什么吧?”杨锐哭笑不得。

  贺全贵高举着手,道:“不管做什么,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。”

  “对,学习。”实验狗们异口同声的重复。

  “要是能署名就更好了。”贺全贵又加了一句。

  “对,能署名就更好了。”实验狗们再次重复,实验室里热闹的像是犬舍似的。

  大家争先恐后的围在杨锐身边,好像他兜里装着食物似的,而那食物,就是他发表在《CELL》上的论文。

  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