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门首辅

作者:一袖乾坤

   “取而代之?”

  邓原微微一怔,旋即连连摆手。

  “谢修撰莫要说笑了,这怎么可能。”

  谢慎又气又笑道:“邓公公没有试怎么知道不可能,莫不是怕了那杨鹏不成。”

  在真实历史中,杨鹏在弘治朝地位一直十分稳固,不仅一直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,还兼任东厂提督太监的职务。

  这样一位大权阉,肯定不是邓原这一御马监太监能够撼动位置的。

  但谢慎既然让邓原“取而代之”,自然有他的道理。

  少年冷冷一笑道:“水满则溢,月满则亏的道理邓公公不会不知道吧。这杨鹏深受君恩,却结党营私与那李广之辈有何区别。吾辈同食皇粮,自当为君分忧,岂能见此辈窃居司礼监!”

  谢慎说的义愤填膺,但邓原却是不为所动。

  道理是这个道理,谁都明白。但若是谢慎不能拿出干货来,邓原却是不敢陪着谢慎玩火的。

  杨鹏那厮睚眦必报,若是让他知道邓原在背后搞小动作,那可是会把邓原往死里整的。

  太监之间的争斗往往比文官之间更为恐怖,谁能胜出往往取决于天子。

  而现在不论是圣眷还是职位,邓太监都处于完败的境地,如何能敢和杨鹏一战。

  那杨鹏统领东厂多年,可谓根基深厚。仅凭翰林院一些清流词臣上书,以及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发力还是难以撼动的。

  见邓太监默然不语,持观望状,谢慎无奈的摇了摇头道:“实不相瞒,此事谢某另有计划。”

  邓原深吸了一口气道:“非是咱家不信任谢修撰,实在是兹事重大,还望谢修撰体量。”

  这话的意思就是叫谢慎将计划和盘托出了。

  谢慎本来确实没有打算将全部计划都告诉邓太监,但眼下若是他不继续说,恐怕邓太监就要打起退堂鼓了。

  谢慎顿了顿道:“这件事恐怕还得设个局,请君入瓮。据我所知,徐典吏不仅请求裁撤东厂,还对寿宁侯进行攻讦。而杨鹏那厮虽然面上和寿宁侯张鹤龄有颇多交往,实则各怀心思。倒不如在这上面做文章。”

  邓太监陷入了沉思,良久才叹息一声道:“谢修撰的意思咱家明白,只是那杨鹏老谋深算,想要叫他和寿宁侯翻脸不是那么容易啊。”

  到底是在宫中当值许久的老人,谢慎稍稍一点他就明白了意思。

  “谢某坚信这世上没有永远的盟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何况杨鹏和寿宁侯间并非铁板一块。”

  他之所以敢如此肯定,自然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开了全知全觉的视角。

  事实上寿宁侯张鹤龄和东厂提督太监杨鹏间一直相互猜忌,只要布局得当,让二人狗咬狗并非没有可能。

  这件事谢慎是存了私心的。毕竟他已经把寿宁侯张鹤龄得罪了,既然如此自然要得罪到底。

  如果能借着搬倒杨鹏的机会再打压寿宁侯一番,对于谢慎来说获得的利益就是最多的。

  “希望能够一举成事吧。”

  邓原声音中颇是无奈。其实他本没有下定决心和杨鹏死磕到底,但自家妹夫上书请撤东厂,相当于和杨鹏撕破了脸。以杨鹏的个性,肯定会认为是邓原在背后捣鬼。即便是邓原主动退让恐怕也不会让杨鹏承情,倒不如狠下心来与杨太监拼个鱼死网破。

  具体的方案谢慎还没有拿定,但只要定下策略,接下来的事情就都是水到渠成的了。

  又和邓太监敲定了一些细节,谢慎这才心满意足的离开了邓太监的别业。

  回到府中,谢慎便计划着写奏疏为徐珪助力。

  以他翰林院修撰的清贵身份,要想忽悠几个涉世未深的热血青年一起壮声势上书还是很简单的。

  不过事不宜迟,徐珪如今已是危若累卵,没有时间给谢慎去细细布局。

  不管如何,还是应该先把联名的奏疏递上去。这样至少会分散天子的一些注意力,不至于让天子把怒火都发到徐珪身上。

  眼下天子还没有下令命锦衣卫或者东厂拘捕徐珪,谢慎绝不能让事情继续恶化。

  ......

  ......

  翌日谢慎照例前往翰林院坐班。

  他前日已经将请撤东厂的奏疏写好,今天自然叫人代为送去了会极门。当然,谢慎“不经意”的在翰林院公署为徐珪打抱不平了一番,立刻迎来了不少同僚的附议。

  “徐典吏官位虽卑,却言旁人所不敢言,薛某佩服。”

  “东厂这些年来做了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情,那杨鹏更是奸佞之辈。依我看,我们应当联名上书,请求陛下裁撤东厂!”

  “对,一人是小,百人是大。吾辈既为人臣,就应当以致君尧舜上为己任,岂能任由宵小之辈蛊惑蒙蔽天子!”

  “谢修撰,您说两句吧!”

  众人齐刷刷的望向谢慎,少年心中暗爽不已。

  剧本不错啊。

  谢慎清了清嗓子道:“诸位且听谢某一言。前段时间王华老大人被寿宁侯事连累,谢某曾谏言陛下。此事尚且是王老大人一人之事矣。如今徐典吏上书直言弊政,谢某自当振臂高呼,仗义执言。实不相瞒,谢某已经将陈写的奏疏上呈天子,请求裁撤东厂!”

  此话一出,公署内的众官员纷纷高呼道:“谢修撰高义。”

  开玩笑,翰林院是什么地方?那是大明朝精英汇聚的地方。

  这种地方的人有一个通病,那就是眼里揉不得沙子。

  莫说是东厂一权阉了,便是天子犯了一点小错,他们都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把天子喷一通,美其名曰直言进谏。

  翰林院的这些新晋官员还都是一帮没有怎么经过官场洗礼的雏鸟,严重的缺乏经验。人家都察院是靠谏言混饭吃的,且都察院的御史上的每一道奏疏都是经过深思熟虑,能够利益最大化。

  翰林院和都察院的官员虽然都是“清流”,但却有很大不同。

  一边是理想主义者,一边是现实主义者。

  ......

  ......(未完待续。)